院长龚思怡在上海电机学院2025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发布者:潘帅豪发布时间:2025-09-26浏览次数:10

在建设制造强国征程中铸就卓越

——在上海电机学院2025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党委副书记、院长龚思怡

(2025年9月26日)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碧海腾旭日,电机启新程。在这美好的金秋九月,我们隆重举行上海电机学院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全体师生、代表鲁雄刚书记,向新入学的3791名本专科生、1129名研究生,以及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名国际学生致以热烈祝贺和诚挚欢迎!

同学们刚刚完成了为期2周的军训,在酷暑中接受了军事教育、磨炼了意志品格。就在大家入学前夕的9月3日,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盛大阅兵。从新型战车到无人机群,从信息装备到军事航天,当凝聚着尖端科技的武器装备震撼亮相,让我们看到了国家捍卫和平的硬核实力,更读懂了“制造强则国强”的深刻内涵,而支撑起这份强大的,不仅是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强盛,还有一代代工程技术人员“为国造重器”的担当和奉献。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应用型高校,电机人深知肩负的使命责任,那就是为建设制造强国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卓越现场工程师。

上海电机学院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先进制造”血脉相连,始终坚持“技术立校、应用为本”办学方略,为中国制造培养了大批扎根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刘根根为代表的60年代校友投身三线建设,在艰苦岁月中挥洒青春;以何志明为代表的78级校友创办制造企业,慷慨捐资助学激励年轻一代;吉志勇校友攻克上百项技术难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上海工匠”称号;陈淑华校友从基层技术员成长为航天装备制造领域的管理专家,多次参与神舟、天宫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扎根产业、制造报国的人生选择,在一代代电机人中接续传承,学校已有超过1600名校友奋斗在上海电气、华虹等装备制造领军企业,500多名校友服务在航天设备制造总厂、上飞公司等航空航天企业,为先进制造业持续输送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

建校七十二年来,电机人始终将“自强不息”作为发展的不竭动力,胸怀家国、永葆朝气,始终将“追求卓越”作为前进的价值追求,躬身求真、砥砺前行。同学们,传承“电机精神”的接力棒今天交到了你们手上,我建议大家把考分的高低、学校的排名以及对未来的焦虑暂时都放下,你们不妨将电机学院作为人生新的起点,认真思考一下“为什么来到这里”“今后打算去哪里”以及“如何从电机学院出发走到你们想去的地方”这三个问题。

关于为什么到大学求学,相信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份著名的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学会求知”聚焦知识获取与激发求知欲,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整合及数字化能力实现知识体系的动态更新;“学会做事”强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培养职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学会共处”注重培养跨文化理解和社会责任感,塑造尊重差异、具备全球公民意识的个体;“学会生存”关注人格完整性发展,涵盖身心健康、自我实现和精神价值等方面,强调个体在复杂环境中的自主发展。上海电机学院的教育理念是“入学即成长”,希望每一个学生来到电机学院都能收获成长,这不等同于学习一些专业知识或参加一些校园活动或考出几张技能证书,今天入学的每一位同学都可以按照以上“四个学会”的逻辑框架去规划个人发展,而学校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样的平台、更优质的条件、更全面的指导以及更多元的评价。

关于你们要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每位同学内心也都有各自的憧憬。进入新时代,上海电机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服务全球先进制造业的卓越现场工程师”。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石和核心竞争力,中国制造业规模世界第一,拥有最完整的产业链,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在高铁、光伏、电动汽车等领域全球遥遥领先。工程师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他们通过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制造出新产品,直接推动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正是工程师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使得人类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同学们来到电机学院,不管你学习的是什么专业,学校都希望把你们培养为拥有专业技能、善于解决问题的人,愿意扎根基层、善于交流协作的人,勇于改革创新、具有国际视野的人,即使部分同学今后的职业不是工程师,也应具有工程师的品格和素养,勤勉务实、敬业奉献,有技术底气、有创新精神、有适应能力。

关于如何在电机学院实现成长,学校校训给出了最简洁的答案: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第一,要明德崇志,树立“制造报国”的理想信念。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急需突破芯片、光刻机、工业软件、航空发动机等诸多高端领域,急需自主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电机学子要深刻理解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立志瞄准前沿技术钻研攻关,以服务制造、报效国家为信念树立人生目标。第二,要追求至善,培养“精益求精”的工作品格。工程师的决策和设计决定了产品性能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飞机起落架工程师不会满足于“理论计算得出的承受载荷”,而是必须通过无数次的疲劳测试,确保在极限状态下仍然万无一失。“工匠精神”的本质就是追求至善,年轻一代的工程师要将“极致”思维融入每个环节,立志用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打造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品牌。第三,要跨界博学,塑造复合融通的知识体系。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现代制造业的难题都是系统性工程,靠单一领域知识无法解决,真正的颠覆性创新,也往往诞生于多学科的交叉地带。机器人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领域,需要数学模型、动力学、机械加工、材料制备、信号控制、视觉识别、计算机科学等众多领域协同,当今时代需要掌握多学科知识、能够跨界思考、擅长整合资源的融通型人才。第四,要笃行有为,在深入实践中锤炼过硬本领。从理想到现实的最短距离是行动,再远的路途,只要起步就离目标更近一步。作为应用型人才,真正的本领绝非纸上谈兵,而是“上机器能操作、遇问题能解决”的实战能力,学校的合作企业就是你们的“最佳实践地”,在真实场景中去检验所学知识,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有可为。”同学们,你们在电机学院完成学业的3-4年,是上海建设教育强市的关键时期,也是学校打造航空航天特色的攻坚阶段。到本世纪中叶,你们毕业后20年,都已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那时将迎来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辉煌时刻。你们在大学的成长,与电机的跨越式发展同步;你们在职场的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同频!这是专属于你们这一代“电机人”的历史机遇,更是时代召唤你们必须肩负起的光荣使命!

东海之滨,滴水湖畔。再次欢迎大家加入上海电机学院!每位同学都是汇入滴水湖的“一滴水”,今天虽然平凡,但都敢于成就非凡,祝愿你们成为建设制造强国浪潮中那朵昂扬向上的浪花,在奋斗拼搏中铸就卓越,书写“电机人”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