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上午,上海电机学院与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在学校临港校区举行合作交流会议,会上签署了“大思政课”合作共建协议,开启了协同育人的新篇章。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主任、党委副书记高越及各部门负责人,学校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晓军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代表等参加会议。会议由党委宣传部部长朱成实主持。
朱成实介绍了上海电机学院的整体情况,特别介绍了我校作为上海市理工类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单位的建设情况,阐释了学校“因产而生、随产而进、融产而强”的产教融合基因,以及近年来在文化建设中积极对接产教融合、航空航天的办学特色,深化协同育人的具体做法。
上海劳模风采馆、上海工匠馆管理部部长徐妍介绍了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的基本情况。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成立于1950年,荣获多项荣誉,近年来通过实体与网络阵地开展工作,打造了如上海劳模风采馆、上海工匠馆、上海职工“五一讲堂”系列讲座、公益乐学等多个特色活动品牌,在全市职工文化服务和思想引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范冬姣,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办公室主任、文体部部长刘骏,代表双方共同签署了“大思政课”合作共建协议。双方围绕师资共享、课程合作、思政教育与实践结合,以及共建模式等作了深入探讨。
会上聘任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主任、党委副书记高越为校外思政导师,聘任刘骏、徐妍、包敏蕾、顾家会为“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导师。
高越就双方合作共建的不断深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以“联心”铸魂,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里。立足劳模馆、工匠馆阵地,通过开展实景式教学、创新双师育人的模式、激活实践服务功能等共建举措,让学生感受大国重器的创新脉搏;二是以“联动”破界,让育人生态有声有色。切实发挥联动优势,构建一系列的融合平台,让协同育人得到持续深化,让学生在解决“真问题”中锤炼“真本领”,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车间里”;三是以“联创”致远,让合作成果可感可续。双方可以通过党建联建机制、项目联创机制、成果联评机制等探索建立工作机制,让共建之路行稳致远。
李晓军表示,双方“大思政课”合作共建协议的签约正式拉开了有组织、有设计、有推进的合作机制,上海电机学院将积极用好双方的合作机制,在努力支持市工人文化宫需求的同时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积极借助市工人文化宫的资源联合开展社会大课堂,推进“大思政课”的建设上水平;二是积极对接市工人文化宫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开展文化的建设与创新,打造电机文化品牌、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三是积极打造文化育人基地,发挥学校地处临港新片区的区位优势,结合职工文化服务、大中小一体化等进一步加强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承;四是在服务职工能力提升、学生联排情景剧排演、双师育人模式落实、教学素材积累、读书节及党建引领结对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市工人文化宫的合作,深入探索项目式合作等方式并做好项目实施的反馈和评价,推动双方合作质量的不断提升。
此次签约旨在整合双方资源,将学校的思政课堂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未来,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落实合作协议内容,共同推动“大思政课”建设,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